葉浚生: 對生育政策的考量與追問

香港的生育政策近年逐漸轉向積極:稅務寬減、住房優先、托兒支援,甚至兩萬元的獎勵金,彷彿為年輕家庭鋪設了一條較平穩的路。作為正值生育年齡的市民,我不禁思量:這些措施,是否真能回應我這一輩Y世代猶豫中的家庭?

看到新生嬰兒數字回升,優先配屋計劃幫助數千家庭上樓,確實令人覺得政策「幫到手」。如果我計劃生育,住房優先與托兒名額的確能緩解一部分壓力。

但深入一想,我會問自己:這些支援,足夠讓我安心作出生育決定嗎?

稅務優惠延長至兩年,雖然吸引,卻未必貼合實際。嬰兒頭兩年的開支有限,真正沉重的壓力在於之後的教育、醫療和持續上升的生活成本。住房優先幫助了一批人,但樓價高企、空間不足、競爭激烈的結構問題依然存在。托管服務名額雖增加,卻未必普及或便利;彈性工作安排亦多靠僱主自主推行,並非人人受惠。

更重要的是,生育並非純粹的資源計算,而是人生階段的重要抉擇。政策的「組合拳」或許解決了「能不能」的問題,卻未真正觸及「想不想」的心結。我們憂慮的不只是眼前的開支,而是事業與育兒如何兼顧、教育制度是否公平、社會未來是否包容、以及自己能否給予下一代足夠的空間與希望。這些深層顧慮,並非短期的經濟誘因就能化解。

與其單靠稅務寬減,不如將支援延伸至教育階段;與其只提供優先配屋,不如長遠增加房屋供應、改善居住質素;與其鼓勵彈性工作,不如立法保障家庭友善職場。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時的獎勵,而是可持續、有系統的支持,讓家庭在不同階段都感受到政策與他們同行。政策更多溫度,就能更貼近家庭的生命歷程。

歸根結底,生育是極其個人的決定,政策不能「推動」意願,但可以「承托」選擇。如果香港能成為一個讓父母安心、有希望的城市,那麼像我這樣仍在猶豫的人,或許會更願意踏出這一步。

而我,仍在思量——不只是政策能否惠及自己,而是這座城市,是否已準備好與我們一起,迎接下一代。


葉浚生

民思政策研究所社區專員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