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推進,天水圍正迎來嶄新改變。在2031年,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將全面建成,其專用通道與單車道並行設計,為低碳出行提供良好基礎。作為元朗區議員,筆者相信這項規劃將提升天水圍的城市功能,同時改善共享單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而,隨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人口增至25萬,現有單車位不足及共享單車的亂泊阻街等問題極待解決。筆者認為可以透過跨部門協作和新基建規劃,重新制定天水圍共享單車發展計劃。
天水圍的單車道雖已有一定規模,但隨著人口增長及共享單車的普及,相應基建便明顯不足,令區內共享單車亂泊問題尤為突出。為改善及方便市民綠色出行,當局可在規劃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時,設定共享單車泊位區,預先劃設「共享單車電子圍欄停泊區」,並覆蓋港鐵站、屋苑出入口及社區設施周邊300米的範圍,以規範停放作為監管及解決共享單車停泊問題的更好方法,其實當局可參考內地「北斗+藍牙道釘」定位技術,將停車誤差控制在0.5米內,杜絕亂停亂放。同時,透過「HK Transport」APP蒐集市民對泊位需求的數據,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當局亦可與業界定期優化泊位佈局,確保設施靈活應對實際需求。這種以數據驅動的科技治理方法,不僅提升管理效率,也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共享單車服務。
共享單車的可持續發展需營運商積極參與及承擔責任。建議政府未來批出共享單車牌照時,應在標書中加入「社會責任條款」,例如要求營運商實施「違規停放附加費機制」,針對在非指定區還車的用戶加徵額外費用,以提高守規意識。同時,營運商應跟政府分享騎行熱點及時段數據,供官方規劃參考,確保資源分配更合理。此外,建議借鑑內地成功經驗,例如引入類似地鐵站周邊的「騎行接駁熱力圖」技術,此舉不僅有助政府精準規劃單車泊位,亦能協助營運商優化車輛調度,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同時減少車輛閒置與資源浪費。
實施電子圍欄的內地經驗顯示可大幅降低違泊率,人行道阻塞投訴量減半。科技治理不僅能改善共享單車的管理問題,還可使天水圍的單車道網絡與元朗綠色旅遊資源結合,例如北都生態旅遊設施將吸引區外居民及旅客來訪,進一步振興區內經濟。當天水圍共享單車新計劃並結合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支援,將有望令天水圍成為香港低碳出行的典範,更可為天水圍居民創造更宜居、更綠色的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