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雄:被忽視的技術人員:社會不能失衡的勞動價值

近年社會大談「搶人才」之際,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積極吸引高端專業人士來港。然而,在這股追捧高端的風潮下,本地基層技術人員卻被邊緣化。近期一宗電梯維修員意外身亡的事件,揭示出這群擁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工人,月薪僅得$1,7000左右,需依賴長時間加班才能勉強維持家庭開支。與金融、醫療等高薪專業相比,他們的待遇懸殊,甚至與保安、清潔等被視為低入行門檻的職業相近,反映社會對技術勞動的長期低估與忽視。

技術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無論是冷氣、電梯、供電、供水及各類維修工程,城市的日常運作都仰賴他們默默付出。然而,隨着新產品價格越趨低廉,「壞了就換」的心態漸成主流,令維修工作被視為「不划算」,甚至「過貴」。這種觀念不但助長資源浪費,更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與經驗的尊重與肯定。

更嚴峻的是入行問題。縱然長時間體力勞動、日曬雨淋、以及潛在的職安風險,換來的卻是薪酬低和薪酬的有限升幅,令不少年輕人對此行業望而卻步。況且願意入行的人也不多,造成整個行業難以長久支撐,終於出現經驗斷層。其實,技術人員最寶貴的貢獻正是累積下來的工作經驗,若缺乏傳承,未來恐怕無人能處理緊急或複雜的維修事故。外勞輸入雖能短暫補充人手,但長遠來說卻推低本地工資,使有志入行者卻步。當輸入外勞成為常態,若一旦出現事故難以繼續引進外勞,整個產業可能瞬間崩塌,這才是最大的隱憂。

香港勞工問題積重難返,單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能否真正破局?要破解結構性困局,是需要政策改革與商界積極配合。

政府要勇於承擔,運用其公權力,推行政策改革,解除現存制度的緊箍咒——具體是,帶頭改善薪酬及提供清晰晉升階梯。例如,政府的標書中,不應要求提供過長(如超過五年以上)的維修保養價格,這只會令資方壓榨基層技術人員的薪酬來應付未來經濟起伏的不確定性。更甚的是,最高工時立法拖延多年,還要等多少過勞導致猝死的案例出現才能落實?外勞政策與本地勞工權益之間,究竟如何取得平衡?

企業追求利潤屬天經地義,但若以勞工健康與安全作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繁榮」,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與其年年高喊「人手荒」,資方何不從根本改善薪酬待遇與工時制度作起點?當ESG(環境、社會、管治)成為國際趨勢時,企業的社會責任難道僅是財務報表上的點綴?

一座城市真正的繁榮,不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對廣大本地勞動者給予適當的尊重與合理的報酬。這才是社會和諧與幸福的基石。若繼續漠視這一要點,整個社會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全文載於 《堅料網》:
https://n.kinliu.hk/kinliunviews/%e8%a2%ab%e5%bf%bd%e8%a6%96%e7%9a%84%e6%8a%80%e8%a1%93%e4%ba%ba%e5%93%a1%ef%bc%9a%e7%a4%be%e6%9c%83%e4%b8%8d%e8%83%bd%e5%a4%b1%e8%a1%a1%e7%9a%84%e5%8b%9e%e5%8b%95%e5%83%b9%e5%80%bc%e3%80%80%e6%96%87/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