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頴灝 : 元朗學子海南考察 航天自主鑄就國民認同

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支持下,五十名元朗中學生於盛夏7月赴海南文昌開展航天科技深度考察。這場為期五日的「探索祖國:海南航天之旅」,通過實地見證國家航天技術的戰略布局與民生轉化,為香港青年構建起科技自主的立體認知。

文昌航天五院育種基地呈現的航天育種技術,展現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深層保障。該技術利用太空特有的宇宙射線、微重力及高真空環境,誘導農作物種子產生自然基因突變——此為物理性誘變範疇,有別於轉基因技術。歷史數據揭示,傳統輻射育種的有益突變率僅約二十萬分之一,正如當年袁隆平院士從二十萬株水稻中篩選珍稀株系;而航天育種將成功率提升至千分之四,效率躍升五十倍。

面對當前中國高端蔬菜品種如甜椒、番茄種源進口依存度高達70%的現實,這項技術具有戰略防禦價值,該技術的戰略意義在於保障糧食安全,基地研究員強調若遇國際局勢變化導致種源斷供,糧食安全問題乃國家安全,因此航天育種自主培育任重道遠。現場展示的航天小麥已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畝,增產糧食75億公斤;「航椒7號」辣椒實現增產35%同時最高減少農藥用量50%,彰顯技術轉化的民生效益。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天育種技術已輸出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推廣面積逾240萬公頃。

歷史與當今的技術突破形成時空對話

考察行程中,1993年銀河號事件的歷史鏡頭成為理解航天自主的重要註腳。當年美國以虛假情報指控中國貨輪,不僅出動軍艦武力攔截,更切斷GPS信號,在沒有自主研發的導航技術下,銀河號貨輪被迫使在公海滯留33天,這場技術受制於人的深刻教訓,直接催生中國航天兩大攻堅戰:1994年啟動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於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民用定位精度達1米,同步發展的長征火箭實現「零視窗發射」技術,時間誤差控制在秒級。

當香港青年站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內,仰望91.5米高的亞洲最高火箭垂直總裝廠房,觀看可抵禦1400℃高溫的碳化硅導流槽複合材料回收火箭時,三十年前的歷史屈辱與當今的技術突破形成時空對話。

文昌航天新城的規劃藍圖昭示未來發展,除發射場年發射能力高外,重點部署農業監測衛星,與航天育種形成天地協同的戰略閉環。中國改進型火箭具備國際一流的運載能力,標誌著商業航天的成熟度。北斗系統服務全球200餘國家地區,香港漁船安裝北斗終端後遇險響應時間縮短70%,而銀河號這屈辱事件更是一去不復返。

此次考察將「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解構為可觸碰的事實,從育種基地萌發的太空種苗中,到在火箭總裝廠房0.02毫米級的精密焊縫裏,至銀河號漂泊軌跡與北斗衛星運行坐標的歷史疊印間,香港青年見證了技術自主如何轉化為國民尊嚴的基石,青年們由歷史至此刻見証文昌發射場巍峨的鋼鐵輪廓,正為香港年青新生代標註出國民認同的時代坐標。

原文網址: 黃頴灝|元朗學子海南考察 航天自主鑄就國民認同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58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