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全面展示新國力與軍事實力,包括新式導彈、無人機編隊以及其他尖端科技裝備,展現中國在國防領域的快速崛起。此次閱兵不僅彰顯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反映出中國在國際形態中更加自信的地位。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一場無聲無色的科技戰、資源戰與商貿關稅戰早已悄然打響。從芯片技術封鎖到全球資源爭奪,再到貿易摩擦,中國始終面臨壓力,但憑藉自主創新與穩健的戰略,積極應戰並不斷突破封鎖。此次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向世界宣示,中國在全方位競爭中已經崛起,屈辱的過去不再重演。
中國稀土戰略與美國霸權的衝突
美國以經濟霸權和軍事霸權實施全球控制,通過高科技封鎖、關稅戰和對盟友施壓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即使對加拿大、日本等盟友,美國也毫不手軟,多次徵收高額關稅,甚至威脅將加拿大併為「美國第51個州」,特朗普政府對日本5500億美元投資收益的單方面分配,更凸顯了美國對全球經濟掌控的霸道作風。
為何美國從最初對中國實施高額關稅,卻在近期頻頻釋放希望訪華對話的信號?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反擊,重創了美國的高科技產業與軍工製造業。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為何中國在長期擁有這一「王牌」後,直到最近才選擇出手?這背後的邏輯可以從歷史到現實、從資源到戰略層面進行剖析。
中國稀土與美國氦氣:誰掌握全球製造業命脈?
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稀土資源,控制了全球約80%的稀土供應。稀土是製造高端電子產品、軍工裝備如F-35戰機和新能源設備如電動車的關鍵材料。相比之下,美國則掌握了另一項重要資源——氦氣的生產與供應。氦氣是光刻機、量子計算機、核磁共振等高科技領域不可或缺的稀有氣體,兩種資源在全球製造業中都具備「一招致命」的作用。美國早在1917年就將氦氣列為戰略物資,並制定嚴格的出口管制政策,集中控制全球氦氣市場。這一長期的戰略佈局,使美國在高科技製造領域具備顯著優勢。在中美博弈的關稅戰中,稀土和氦氣成為了兩個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直接影響著兩國在製造業及軍事領域的競爭優勢。而在2023年之前,中國在氦氣提純和儲存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甚至需要依賴外國租用特殊設備,這使中國在全球博弈中處於劣勢。中國擔憂過早使用稀土「制裁」,可能招致美國的氦氣反制,影響自身高科技產業發展。
自2024年來,中國在氦氣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先是掌握了氦氣提純技術,自主建設多套生產設備,實現自給自足。其次,中國通過與非洲國家合作,採購氦氣資源,保障穩定供應,並吸引俄羅斯等氦氣資源國進行技術合作。同時比亞迪等企業開發出氦氣閉環回收技術,從液化天然氣尾氣中提取氦氣,實現了廢物利用,大幅提升利用效率並減少浪費。最為關鍵的是,中國科學院研製出鈷基量子磁性製冷材料,能完全替代氦氣製冷,甚至可能徹底改變全球市場格局。這些技術突破使中國在氦氣領域實現自主化,終於具備了對美國進行有效反制的能力,隨即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更嚴格的管控,尤其對軍工和高端製造領域的供應限制,美國的軍事和高科技產業受到直接打擊,令到關稅戰等議題上,中國重新獲得話語權。
從屈辱到崛起:中國的全面自主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多次面臨國際挑戰。1993年,「銀河號」貨輪被美國無端指控運輸化學武器,遭強行檢查;1996年台海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台海威脅,中國當時未有海空實力應對;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導致中方人員傷亡;2001年,中美軍機在南海碰撞,美國態度傲慢,僅表達「遺憾」。這些事件暴露了當時中國在軍事、科技和國際話語權上的弱勢。然而,今天的中國已在科技、軍事、金融和商貿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除上文所提及之外,中國在科技領域,擁有北斗導航、5G技術、量子通信和超級計算機等尖端科技成果;在軍事上,航母編隊、隱形戰機和超高音速武器彰顯了強大的國防實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此次抗戰勝利80周年的大閱兵,展示了中國在尖端武器裝備上的最新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國力量的崛起。以往的屈辱已成歷史,今天的中國以更加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國家主權,向外界說無論是科技戰、資源戰還是商貿關稅戰,中國都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與機遇。
原文網址: 黃頴灝|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展示新國力與全球博弈的背後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7208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