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機會當上一個坊間政策倡議比賽的導師,發現幾組大學生都選了低空經濟為同一個題目。令人驚訝的是,因為這題目不是如地鐵車費、住屋政策般那種人人有話語權的議題,而是看似離日常生活很遠、且有點工科味的題目。結果,這些年輕人對它的興趣,比我想像中大得多。
問題是,我這個對工科、創科毫不熟悉的社科人,怎樣回答他們關於天上經濟(包括低空、高空、航太)的問題?於是我唯有下苦功做了功課,才發現這門「新經濟」涉獵了很多個「知識坑」,例如技術、政策、社會成本、國際政治。
第一個坑,是差異化策略的收益遞減。低空經濟的本質,是城市尋求差異化發展的一種戰略選擇——透過無人機、城市空中交通等技術開發,藉此開闢新的經濟增長空間。深圳作為先行者,憑藉完整的產業鏈和集群效應,年產值已達960億元,佔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逾七成。然而,從效益的視角看,這一優勢正面臨邊際遞減。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增無人機註冊量超過60萬架,同比增長48%——市場仍在膨脹,但行業內競爭已經勢如破竹,對整個業界生存空間製造不少壓力。深圳的成功模式固然值得借鑑,卻亦顯示出在市場快速擴張之下,原有優勢的邊際回報正在減弱,城市必須持續創新才能保持動能。
香港計劃發展的臨港低空貨運(以無人機在港口周邊運輸貨物),雖能避開與深圳的正面競爭,卻受制於港口基礎設施的有限承載力。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研究,採用石化燃料的運輸工具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2%,若要支撐此模式的長遠擴張,需大量投資於綠色港口和相關基礎設施。這意味著,無人機行業的差異化發展策略雖能短期緩解競爭壓力,但未必具備大規模複製推廣的條件。放眼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預計至2030年規模將達578億美元——這提醒我們,低空經濟的差異化定位必須以持續創新作後盾,否則邊際效益終將令發展勢頭倒退。
第二個坑是制度摩擦。低空經濟要從無人機單一技術測試開始,進而邁向在城市中的大規模應用,通常有兩條主要路徑:其一是市場化運營(market-oriented operation),由企業依循賺取盈利後再投入資源擴充規模,通過市場競爭推動發展;其二是社會化運營(socialized operation),將低空飛行服務與公共治理、基礎設施及市民生活全面接軌,涉及政商雙方協同。要使低空經濟真正落地於國內,往往需要兩者並行——既要企業持續投入創新,也需將空域管理、公共安全、保險機制等納入社會運行體系。
以深圳的無人機「培訓和產業」模式為例,截至2024年底,該市已培養出超過22萬名持證無人機駕駛員。然而,行業預測顯示,全國無人機操控員崗位缺口仍高達100萬人,不過,與此同時有不少新人因缺乏足夠經驗或複合技能而難以入行。薪資水準低亦構成招聘制約因素,即使部分領域招聘人數增幅達39.9%至64.5%,薪酬仍集中於4,000至7,000元區間,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報告指出,現有空域管理系統迫切等待優化,以應對無人機飛行對系統內資源的消耗。
正因涉及部門眾多、制度鏈條冗長,制度滯後不可避免,而其成因並非能清晰界定——究竟是培訓內容與行業需求不相配、部門間協調效率不足,抑或規則滯後於技術發展,目前尚無定論。在成因未被充分識別和釐清之前,這類制度摩擦增加的成本將隨行業規模擴大而持續累積。
第三個坑,是風險成本。香港擬用監管沙箱試試水。這聽起來靈活,但試驗階段的合規成本不低。再加上低空經濟出意外的社會成本高——不是撞到人,就是影響協力廠商財產。Swiss Re的報告估計,至2035年中國低空經濟保險需求將達3.5萬億元,主要源於事故所做成的高社會成本。在高密度城市中,一次失控事件不僅損及財產,更可能觸發公共恐慌。這一風險特質挑戰監管框架的適應性,迫使我們反思:低空經濟的風險管理,是否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抑或需融入更廣的社會倫理考量?
第四個坑,是可能技術跑得太快,制度跟不上。就城市空中交通(UAM)整體而言,法規與基建的更新普遍追不上多項技術的發展,形成風險遞增,分級而上及與國際銜接出現問題。近年的學術論文指出,中國城市低空經濟在空域劃設、監管協同與安全管理框架上仍存在瓶頸,法規與基建需要加速完善才可以彼此配合及應用擴張。歐盟的研究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低空立法普遍滯後於技術發展。技術躍進與制度滯後,形成一種矛盾:前者追求突破,後者則強調穩定。若不化解這一矛盾,低空經濟或將淪為「技術孤島」,難以融入全球秩序。
第五個坑,是「外部性」沒有人埋單的問題。現行定價機制難以有效納入每千架次商用無人機運行所產生的噪音污染、隱私干擾及電磁干擾等界外成本。就好像廢物處理問題——表面上免費,實際上是由社會承擔。若不及時調整,將放大社會不公,轉化為公眾對創新的抗拒。
第六個坑,是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地緣政治因素則如暗流般滲透入技術標準領域。2024年美國交通部的評估將發展無人系統競爭力列為戰略優先,深圳雖佔了全球七成商用無人機市場,但中國企業在擬定國際標準的組織中參與度不足,擁有的話語權跟其市場份額不太對稱,這將長期影響產業全球佈局,猶如在一場無形的地緣博弈上,早失先機。
總結起來,筆者因為要備課而學到的不只是「知識坑」,還學到很多「現實坑」。發展低空經濟而出現的矛盾,其實很像「香港」發展經驗:技術發展像沖天炮,城市治理卻是慢工出細貨。要處理好,不只是「研發」和「招商」那麼簡單,而是要有一套動態的治理框架——標準可以調整,風險要分層,成本要共同分擔,國際上要有迴旋空間。
香港要不要在低空經濟押重注?沒人敢斷言。但一件事可以肯定:如果我們看不清低空經濟的坑在哪裏,就算有無人機,也只是發天空夢。
原文網址: 民主思路|低空經濟的六個知識坑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703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